肖爱树教授担当主要撰写任务的《山东通史·近代卷》
200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山东通史近代卷序言、目录及后记
序言
《山东地方史文库》历经三年多努力,终于正式付梓,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今山东沂源一带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虞舜时代,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后期,山东地区即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山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在这里曾产生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家墨子、孟子、庄子、荀子;政治家管仲、晏婴、诸葛亮、房玄龄、刘晏;军事家孙武、吴起、孙膑、戚继光;科学家和发明家扁鹊、鲁班、汜胜之、贾思勰、燕肃、王桢;文学家和艺术家王羲之、刘勰、颜真卿、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孔尚任以及中国共产党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王尽关、邓恩铭等,其余多如璀璨明星,不可胜数。这些先贤们的思想和业绩都已载入史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山东的历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是一部灿烂辉煌的历史。山东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值得后人去发掘、探讨、借鉴和发扬光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内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在山东地方史的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编写出版了包括 《山东通史》在内的一批研究地方史的著作,为后人探讨和研究山东历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新编《山东地方史文库》,包括新增订的《山东通史》和初步计划编写的10部《山东专史》。《山东通史》从纵的方面记述山东自远古至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包括山东社会形态的变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典章制度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
目录
前言
通纪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山东
(一)鸦片战争前山东的社会状况
(二)鸦片战争期间齐鲁儿女的抗英斗争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山东的影响
二动荡的乡村与农民抗清风暴
(一)农民抗清斗争的涌动
(二)太平军在山东的战斗
(三)捻军驰骋转战齐鲁
(四)幅军的抗清斗争
(五)淄川博山农民的抗粮武装斗争
(六)鲁西南长枪会的抗清起义
(七)鲁南的邹教军
(八)鲁西北的五大旗军
(九)黄崖山事变
三山东资本主义与工人阶级的产生
(一)鸦片战争前后山东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山东
(三)洋务运动时期官办企业的兴起
(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
(五)山东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四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山东战事
(一)甲午战争爆发与山东局势
(二)日军登陆荣成
(三)威海卫之战
(四)爱国官绅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
五德英等列强对山东的强占与掠夺
(一)德国觊觎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二)巨野教案与德国武力占领胶州湾
(三)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与山东人民的反德斗争
(四)英国强租威海卫与威海人民奋起抗英
六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的兴起和发展
(一)瓜分狂潮中的严重社会危机
(二)义和团的源流
(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四)义和团的组织与口号
(五)山东地方官对义和团的态度
(六)向直隶京津发展
七清末新政时期的山东局势
(一)义和团的余波
(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
(三)“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施行
(四)民族工商业的初步发展
(五)莱海招等地农民的抗捐抗税斗争
(六)各阶层掀起收回利权风潮
八辛亥革命在山东
(一)辛亥前夕山东同盟会的活动
(二)武昌起义后的山东独立
(三)烟台起义与烟台军政府
(四)各地的武装起义与光复
九民初山东政局与社会变化
(一)二次革命前后的反袁斗争
(二)山东的护国战争
(三)日本趁火打劫与“山东问题”的由来
(四)日本对山东的殖民统治与掠夺
(五)民初山东社会的变化
典志
一政治
(一)政区
(二)政权
(三)政党与团体
(四)外事
二农业
(一)农业发展概况
(二)农业科技的推广
三工业
(一)手工业
(二)工矿业
四财政与金融
(一)本省财政与金融
(二)外国银行的金融扩张
五交通与通信
(一)陆路交通
(二)水路交通
(三)邮政与电信
六市场经济
(一)产地市场
(二)专业市场
(三)中转市场
(四)集散与中心市场
七河工
(一)黄河改道与治理
(二)运河的治理
(三)小清河治理
(四)徒骇河治理
八灾荒与救济
(一)旱灾
(二)水灾
(三)其他灾情
(四)积谷建仓
(五)灾后救济
(六)日常救济
九军事
(一)兵制与驻军
(二)军事训练
(三)海防
(四)内外用兵
一○警政
(一)创建与组织
(二)警察的招募与经费
(三)警察的种类与职权
(四)警察教育
一一文化教育与科技
(一)学术
(二)曲艺和戏曲
(三)文化机构和设施
(四)教育
(五)科学技术
一二宗教
(一)基督教
(二)佛教道教
(三)伊斯兰教
(四)民间宗教
一三风俗
(一)传统信仰的演变
(二)日常习俗的变化
一四城市
(一)济南
(二)烟台
(三)青岛
(四)威海
(五)潍县
(六)周村
(七)博山
(八)枣庄
(九)莱州
(一○)蓬莱
(一一)青州
(一二)济宁
(一三)兖州
……
列传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
后记
《山东通史·近代卷》此次增订,全书提纲由李宏生、王林负责拟定。书中旧稿绝大部分除由原作者修订外,最后由李宏生通审修订;新增书稿基本上由王林予以通审修订。此外,李伟还协助主编对一些书稿加以处理和编辑。全书撰写分工情况如下:
李伟:“通纪”一、六、七、八,“典志”一一之(四)及一四之(六)、(七);
肖爱树:“通纪”二、三、四、五、九,“典志”三之(二);
李治群:“典志”一;
相鑫:“典志”二之(一)、四之(一)及五之(三);
庄维民:“典志”二之(二)、三之(一)、四之(二)、六及一二之(一);
崔瑞华:“典志”五之(一)、(二)及一三之(一);
王林:“典志”七、八,参考文献;
张庆林:“典志”九;
杨雪英:“典志”一○;
魏永生、李锐:“典志”一一之(一)、(三);
孙向忠:“典志”一一之(二);
王丽丽:“典志”一一之(五)及一二之(二)、(三)、(四);
郭彩琴:“典志”一三之(二);
寿逢午:“典志”一四之(一);
俞祖华:“典志”一四之(二)、(四);
马庚存:“典志”一四之(三);
蒋元重:“典志”一四之(五);
徐玲、崔新明:“典志”一四之(八)(旧稿作者为崔本亭、张厚杭)。